个人认为笔记的本质是: 让思考继续发生。记笔记不是目的,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思考,但是大脑不善于存储和检索,因此才要记笔记,本质是上是给大脑减压,记笔记的各种方法也都是为了让大脑更好的思考。大脑本能是躲避思考的,所以要尽可能简化记笔记的流程,形成习惯。
由于我对卡片笔记的理解还不够深刻,也还在探索中,因此这篇文章旨在分享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,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,因此笔记方法因人而已,别人的方法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,每个人都要探索形成自己的笔记方法。
我的笔记原则
- 没有最好的笔记软件,没有工具可以解决所有问题。
- 没有最好的笔记方法,不迷信任何人的方法,探索自己记录笔记的方法。
- 方法是可以被改进的,工具是可以被改进的。
- 记录笔记时多记录元数据,多建立链接和标签,尽量和其他笔记发生链接,尽量不建立Orphan笔记。
- 笔记要定期回顾,把过期的draft笔记清理掉。
为什么是Obsidian?
- Obsidian很简单,开箱即用,虽然没有开源,但是个人用户免费。
- Obsidian基于纯文本的markdown文件,不怕跑路,就算跑路了,markdown转移到其他软件中成本也小。
- Obsidian不是基于网络的,离线同步的模式可以更好的适应不同的环境。
- Obsidian够开放,插件市场很丰富,还可以自己编写插件,定制属于自己的功能。
- Obsidian在支持双链的同时还保持了和传统笔记一样的文件夹层级,对于普通用户更加友好,大纲型笔记(如RoamResearch和logseq为代表)可能不太适合我(并不是说大纲型笔记不好)。
当然,这只是当下的选择而已,以后可能还会随着时间变化,不必执着于工具,掌握了方法,使用Apple Notes
一样可以把笔记整理的很好,笔记工具有很多,选择一个自己趁手的工具就好了,在不断的写作中不断迭代自己的方法即可。
Obsidian 工作流
目前我的卡片笔记工作流,是基于Obsidian的Daily Notes
,也称为Journal构建的。对我来说,记log最大的优点在于记录的时候不用思考这个笔记应该放在哪里,不要小瞧这个小问题,这一步很消耗脑力,大脑为了躲避思考,可能就会排斥做笔记,做笔记的难度就提升了。
Journal型笔记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记录的时候压力很小,如果大脑中有一个idea,直接capture住这个idea加入到log中就行了,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这个idea添加元数据,比如标签或者双链,这就需要自己在建立笔记的时候尽量多使用标签或者双链,这样,我们在以后提取的时候就能够尽可能多的提取到有用的信息,让自己大脑可以方便的Switch Context,有了这些特征信息,大脑就能更快、更准确的把这些信息提取出来,让思考继续发生。有了这些idea,一些伟大的产品就可以诞生,可能是一个side project,甚至是一个company。
下面是我在Obsidian中记录笔记的workflow:
捕获 Capture
捕获(Capture)是记录脑瓜子里一闪而过的一些想法,这里就分成了两类:
- 一类是自己想到的,比如散步的时候,一闪而过的灵感。
- 一类是在阅读,这里的阅读很宽泛,包括读书、rss工具、公众号、社交媒体或者看视频和听博客时候自己想到的一些想法。
这里Journal其实充当了灵感笔记(Fleeting Note )的作用。
捕获想法(灵感)
Capture灵感和想法需要即时性,因为灵感不常有,是个非常稀缺的东西,一般出现在reflection中,比如正念的过程,或者刚睡醒的早上,或者运动的过程中。大部分时候就是一瞬间的事情,理论上可以用任何工具,手机上自带的Notes 或者Todolist都是可以的,这一步主要是帮助自己快速捕捉到大脑的想法,因为这些灵感稍纵即逝。
在移动端,我自己使用Obsidian的Quickadd插件,下拉就可以在Journal记录想法,手机上不适合大段的编辑文字,但是非常适合捕捉灵感。比如在地铁上,或者走路的时候,突然迸发的灵感,就可以用手机随时记录。
在电脑端,我会直接在Obsidian的Journal中直接记录。平时我的电脑的一个屏幕里是专门放置的Obsidian,
如果是简单的想法,我会直接在log中记录想法,然后打上标签,如果未来以后有什么计划,比如要写一个帖子或者blog等,会建立一个双向链接的Placeholder,然后打上标签,比如 #tasks/write
等,这些标签会在一个主页里通过dataview和Tasks插件进行搜索展示:
1 | not done |
如果是要发一个X帖子这样的简单的Task,我就直接在Journal中新建一个bullet list 记录,然后随手打一个标签,然后使用Dataview汇总:
1 | list L.text |
捕获阅读信息
更多时候,我们是在阅读的时候产生的灵感,我们被我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所牵引,去阅读、观看、收听一些我们感兴趣的内容,我常用的工具如下:
- 阅读工具:
- 微信读书,我使用自己写的Obsidian Weread Plugin同步读书笔记到Obsidian中。
- NetNewsWire:Apple平台最佳的开源rss阅读器,订阅的优秀的blog和newsletter来收集信息。
- Safari阅读列表:一些gitbook会收藏进safari的阅读列表中,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。
- 社交媒体:
- X(Twitter):关注海内外一些优秀的开发者分享的一些有趣的内容。
- Telegram:关注了一些开发者的频道,会分享一些业界比较关注的资讯。
- IT之家:已经使用十年了,基本上每天都会刷一会儿
- 媒体工具:
- Bilibili: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视频,
- 小宇宙:在跑步或者地铁上的时候会听一些自己订阅的播客。
如果是读到的感兴趣的内容,就需要建立一个简单的卡片笔记,把援引的链接记录下来,然后把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下来,在这一步就是类似于制作卡片的过程,不需要过多的引用原文,要尽可能多的思考,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来,然后尽可能多的添加元数据信息,比如各种标签,以及关联上各种已经存在的链接,让这个卡片渐渐丰满起来,这个卡片是为了以后整理加工使用的,
这一步千万不要着急,一天能有个三四个卡片就够了,每个卡片代表了自己思考的过程。
整理和提取
整理是把这些零散的信息,重新加工成自己需要的笔记,在捕获这一步,我们已经尽可能多的把信息保存下来了。
比如,各种个样的标签,我这里使用Obsidian的dataview插件和tasks插件,把需要进一步整理的任务列出来,仅此,检索这些需要进一步处理的任务变得简单。
此外,由于我们此前已经在文献笔记卡片上记录了足够多的信息,因此,就算过了几天,大脑也能快速切换到当前的上下文,快速进入记笔记的状态,不用担心提笔忘字。比如,我们要根据卡片内容,写一个twitter帖子,或者写一篇blog,我们可以根据现在卡片上的内容以及关联的各种信息和其他卡片,进一步整理加工,形成一个永久笔记(Permanent Notes)。
这一步可能比较耗时,比如一篇blog写上大半天都是有可能的。
输出和回顾
你对某件事情越感兴趣,就会阅读得越多,思考得越多,进而收集的笔记越多,最终越有可能从中提出问题和想法。它可能正是你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东西,但更有可能是你的兴趣已经发生了变化,这就是洞见的作用。 –《卡片笔记写作法》
最终,我们写出了一个有价值的内容,可以存放到一个单独的文件夹保存,等待以后检索和提取,也可以分享到社交平台上接受检验,我们的目的不在于分享本身,而是公开学习的过程可以促使我们更好的思考和学习,而笔记只是学习的成果。当然笔记并不是要在文件夹中吃灰的,而是需要经常回顾的,在回顾的过程中,可能会产生新的灵感,每一次回顾,我们都可以获取新的收获。我一般使用Random的插件来随机访问自己写的笔记,然后反思之后产生新的想法。
总结
简述一下我一天的记录流程:
- 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成之后,打开Journal,看下Dashboard,回顾一下先前的任务和没有做完的事情,然和写下这一天的主要目标🎯,比如完成某个任务,学习一个主题等。
- 看一会儿RSS和X,如果看到感兴趣的主题,会capture成为一个卡片,然后链接到Journal中,然后给卡片打上各种标签,如果当时有时间就思考,然后构建一个卡片,如果没有时间,那就打上标记TBD,等待后续进一步处理,Dashboard中会记录各种TBD的卡片的记录。
- 地铁上使用微信读书标记以及写想法,然后使用插件同步笔记到Obsidian中。
- 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,或者想法也会及时capture到journal中。
- 有自己的时间的时候开始整理自己的卡片,根据卡片整理成永久笔记。分享自己的研究学习成果到互联网。
- 删除没有用的draft note
这个流程的核心是有一个地方可以存放自己的闪念笔记(Fleeting Notes,存放自己的灵感和草稿),然后将它们源源不断地转换为永久笔记,永久笔记就是自己学习的成果,可以将它们分享到网络上,或者存放在自己单独的文件夹中。在持续不断的[[公开学习]]中,我们不断将学到的东西转换为其他人能够看的懂的内容,这种[[费曼学习法]]可以极大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,在一个小小的领域里面不断研究,进步是非常迅速的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录笔记的方式方法,每个人记录笔记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他人,最多只能给启发。
References
- 《卡片笔记写作法: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》
- 我的 Obsidian 使用经验 程序员的喵